close
昨天在看電視時~
看「老謝看世界」這個節目~
裡面有提到了一個新名詞~
Chinadia是指中國印度的意思~!!

中國時報  2007.06.18

Chinadia 中國印度

黃玟君專欄(每周一刊出)

    在廿一世紀的今天,相信大家都知道 BRICs(金磚四國)指的是 Brazil、Russia、India、China(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大陸)四國。為什麼這些國家會被相提並論呢?原來它們都具有國土廣大、人 口眾多、消費能力強大、未來商機巨大等特點,因此是一個絕對不可忽視的「四巨頭經濟體」。

    BRICs 這個詞是由兩位 Goldman Sachs(高盛投資集團)的全球經濟分析師在2003年提出的,他們認為 BRICs 會在未來幾年內崛起,而且其重要性在往後的數十年內將益形彰顯。

    不過在這四個國家中,又屬 China 與 India 最受矚目,因為這兩個國家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同時也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兩個大國。Chindia 這個新詞便是結合 China 與 India,暗示兩國若捐棄數十年來互不信任的緊張與敵意,攜手合作,那麼「亞洲世紀」絕對可望來臨。事實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二○○六年十一月訪問 印度後(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十年來首次訪問印度),中印的關係已漸回溫。

    Chindia這個詞其實是印度經濟學家 JairamRamesh 提出的,他在《Making Sense of Chindia: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一書中使用 Chindia 來形容中印越來越頻繁的交流與合作,讓 Chindia 一詞成為這陣子亞洲研究領域中最熱門的詞彙。

    在國外,一些資產管理公司已開始運作所謂的 Chindia fund(中國印度基金),各種關於 Chindia 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展開,例如里昂證券(CLSA)就以 Chindia 為題,發表一份研究報告,



轉載文章~~~~~

在亚洲各国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博鳌亚洲论坛己越办越火红,为推动亚洲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发挥着日渐显著的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亚洲,并催促人们反复联想,2l世纪谁主沉浮?

亚 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对世界文明、世界科技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在亚洲。186年前,中国和印度分别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8.7%和 16%,而法国、英国、美国只占5.4%、5.2%、1.8%。但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列强对亚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与侵略,导致现代化进程一再被打 断,最终使亚洲从鼎盛的巅峰跌落下来,沦为落后和贫困的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亚洲许多国家遭受到严重的摧残,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又先后爆发 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抗美救国战争。鉴于此,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许多人并不看好亚洲特别是东亚,认为东亚是世界上最没有希望而且是各种政治军事对抗最激烈、 最具危险性的地区;东亚“最不可能成功”,“除非发生一系列的经济奇迹”,否则“毫无前途”,等等。

然 而,实际发展的轨迹并没有出现有些人所说的情况,相反,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作用下和各国自身所进行的变革,二战后的每一个年代,亚洲几乎都涌现出一些 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大致发生了四次高速增长:第一次高速增长发生在日本。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日本在战争的废墟上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跃 居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第二次高速增长发生在台湾省、韩国、香港和新加坡,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它们借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之机,利用美日 资金和技术,在“政府主导”作用下,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相继起飞成“龙”,被国际社会誉为“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和 “坚定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和地区;第三次高速增长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东盟国家创造的。马来西亚、泰国发展成为“准新兴工业国”,越南、印度尼 西亚和菲律宾等国也都在加速经济发展,以争取早日成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这一地区的持续发展及取得的业绩被世界银行称之为“东亚奇迹”。

中 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大巨人”的发展,与东亚第三波高速增长交叉在一起。中国和印度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亚洲第四波的高速增长。2004年印度商务国务部长 斋拉姆使用了一个新词CHINADIA,把中国与印度连在一起,CHINADIA意味着中国和印度共同前进与合作。世界许多国家和人土都对中国和印度所发 生的重要变化给予了积极的评价。2004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所做《展望2020年描绘全球未来》的预测报告指出,今后15年,“中国和印度的崛 起将足以匹敌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在地缘政治学上产生剧烈的冲击”。美国《商业周刊》认为,世界从未见过这两个占全球1/3人口的国家在同一 时刻崛起,中国和印度拥有改变21世纪全球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2006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甚至说,中印的崛起有可能 与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并列成为过去一千年三大重要经济事件。

然而,任何经济体 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1997年爆发了席卷东亚的金融危机,导致亚洲一些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甚至引发政局和社会动荡。但是事实表明,金融危 机、禽流感、海啸地震、局部地区的动乱或战争,都没有中断亚洲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但是,亚洲在发展过程中确实积累了一系列的发展瓶颈,主要包括严重 依赖美欧市场,经济时有波动;债务结构不合理,不良债权仍未消除;能源主要依赖于进口,带来结构性的发展约束;技术自主创新不足,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亚 洲贫困人口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100倍以上,远远高于欧盟内部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30倍的差距水平。贫穷与落后导致 亚洲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和发生恐怖活动。

亚洲在发展中积累的瓶颈,既要依靠自身 的改革与开放,又要依靠集体力量,亦即通过区域合作来解决,亚洲各国对此己达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因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亚洲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 位显著提升,据世界银行资料,20世纪70年代,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3%,80年代每年增长4.9%,90年代每年增长5.4%。 亚洲现已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和造船基地;47%的电视机、90%的DVD、70%的手机和92%的个人电脑都是在亚洲生产的;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的四分之 一,贸易总额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外汇储备占全球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库”。美国商务部确定的16个新兴市场,其中亚洲就占了10个,美国把这些 新兴市场作为进一步加速对亚洲投资和贸易的基地。亚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最快、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带动世界经济重心正从西方“回归”东方,从大西洋地区向 太平洋地区转移,随之世界地缘政治轴心由传统的大西洋转向太平洋。

进入21世 纪以来,亚洲依然生机勃勃,维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1-2005年亚洲年均经济增长率超出6%,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 和地区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7.8%。2005年由于油价扶摇直上、全球利率攀升、禽流感到处蔓延、高技术产业增速放慢及贸易保护导致出口减缓等因 素的作用,其经济增长率降至7.2%。然而,中印经济增长依然强劲,经济增增长率分别为9.3%和7.5%。东南亚10国摆脱了金融危机的阴影,特别是越 南作为亚洲的新起之秀己脱颖而出,其经济增长率仅次于中国。中东产油国得益于油价上涨,“石油美元”急剧增加,有力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加快发展。中亚政治 形势和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开始复苏,哈萨克斯坦等石油生产和出口国的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亚洲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逐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中产阶 层,加速推动亚洲经济由出口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日 本作为亚洲惟一发达经济体,从2002年开始逐渐步入复苏之路。景气“触底反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的出口有所恢复。2003年特别是2004年期间, 日本经济摆脱复苏途中的徘徊局面持续复苏,经济增幅在2%上下,己从长期停滞转向需求增长2005年,日本经济进入良性复苏阶段,表现为贸易出口持续扩 大;企业利润增加;企业设备投资和商业投资增长;企业职工收入增加,个人消费需求上升;银行经营状况改善,不良债权减少;日经股指处于恢复性回升;消费物 价上涨幅度不大,基本摆脱通货紧缩局面。从经济拉动要素分析,出口拉动转向为民间企业设备投资拉动,而企业经营的改善和收益的增长又带动了民间消费的跟 进,从而初步实现了以内需主导的景气扩张,形成了“出口-投资-消费的联动链条”。

21 世纪亚洲仍将继续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先地位。英国《经济学家》和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都预测今后10-20年,亚洲年均经济增长率仍可保持在5-6%。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2006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2%,2007-2010年为7.8%,高于世界经济年均4.3%和发展中国 家经济年均5。8%的增幅。亚洲以“亚洲方式”实现现代化,给西方国家在进入21世纪时带来了挑战,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发展机遇。亚洲经济前景受到青睐的 主要依据是:总体缓和的国际局势为亚洲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丰富的资源、充裕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是亚洲经济持续增长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国家的体制创 新、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成为亚洲经济保持良好势头的强大动力;具有亚洲特色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将从整体上提升亚洲的竞争能力,区域“内循环能力”的增强 进一步加强了亚洲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亚洲区域合作是 指在特定组织机构框架内开展的持续性的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区域经济合作。20世纪80年代前,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进展缓慢,显得有些冷清,有些滞后,具体表现 为:一是与其自身经济发展相比,区域合作与经济发展两者间显得有些不对称;二是与其他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相比显得有些不对称,一体化起步较晚。但20世纪 90年代以来,亚洲区域经济合作逐渐出现了转机,经历了从无到有,由虚到实的历程,其发展势头旺盛,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的良好态势。东北亚合作不断向前 推进,图们江地区开发、环黄渤海经济圈、环日本海经济圈及东北亚合作对话会议先后涌现;东盟10国与中日韩3国的对话机制、东盟10国分别同中日韩的对话 机制以及中日韩合作都己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开创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南亚地区联盟确定了自由贸易区建设目 标;以亚洲合作对话为代表的泛亚合作崭露头角。以合作求发展,以合作促繁荣,业己成为亚洲国家的共同目标。

亚 洲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形式是实施特惠贸易安排(PTA)、及以双边和多边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据澳大利亚2002年的统计,亚洲区域贸易安排己达 35个。中国到2005年4月己启动了涉及23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并正在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坦等国进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谈判, 中国可能成为21世纪自由贸易的主要驱动力。为推动亚洲区域合作,中国坚持以“10+3”为主渠道;坚持东盟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坚持务实共赢原则,不断 深化各领域合作;坚持开放性和透明性,推动“10+3”合作与本地区其他合作机制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四个“坚持”反映了亚洲国家的共同意 愿。尤其中国-东盟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举措,催促美、日、印等大国纷纷同东盟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使亚洲区域合作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生动活泼局面, 并呈现一些重要趋势和特点:

1、亚洲区域合作与其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发展势头呈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

2、 亚洲区域合作出现扩大其组织规模和相互融合的趋势,东盟己涵盖了东南亚10国,由小东盟变成了大东盟;上海合作组织接纳了印度、巴基斯坦、蒙古、伊朗四国 为观察员;首届东亚峰会由“10+3”变成了“10+3+X国”机制;海湾合作委员会正在启动与南亚地区联盟甚至与欧盟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

3、亚洲实现了跨区域的整合,亚太经合组织把亚洲与太平洋联结在一起,亚欧会议则把亚洲与欧洲联结在一起,东亚拉美论坛把东亚与拉美联结了在一起。

4、 亚洲区域合作由“小国群体”主导,大国不同程度参与,这种组合方式在全球区域一体化中可谓独树一帜,是一种创举,形成了国际关系中新的力量来源和权力中 心,改变着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局面和国际体系中大国优势的权力构造,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使亚洲区域合作“从散到聚”。

5、亚洲区域合作经历了从私人、企业合作到官民合作再到政府间合作的历程,但政府主导的合作其主体仍是企业。企业迁移是企业区位调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改变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消费者偏好、环境规则、技术进步的可行途径,是企业价值链在空间上的变化。

6、 亚洲区域合作是以产业合作为中心,企业合作和政府合作都是以产业合作为依托,并围绕产业合作来进行。特别是亚洲人口多,市场容量大,从长期看,对亚洲区域 经济合作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市场容量与交易效率,市场容量等于人口与市场深度的乘积,因而产业结构雷同的劣势亦将随之逐渐变为优势。

7、 亚洲区域合作从传统地区主义向新型地区主义转化。所谓传统地区主义,一般是指区域经济合作从事纯商业活动,参与国的权力是平等的,合作是互惠的。然而,事 实上由于大国和小国经济规模、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的差异,在抵御外界冲击能力方面有很大不同。所谓新地区主义是一个包括文化、安全、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等 各方面在内的从“异质”到“同质”的融合过程,换言之,区域合作组织或机制的功能从贸易投资转向包括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的全面合作,但其合作的侧重点 仍有所不同。

8、亚洲区域合作多样化、各具特色,有区城合作也有次区域合作; 有区域合作组织也区域合作机制,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有区城安全对话机制。特别是创造出“增长三角”的新合作模式。这种新模式是由地理上邻近但隶属于不同 国家的某些地方所组成,以期实现生产要素互补和取得比较利益。

9、亚洲在一个 国家内部的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一个国家内的区域是介于国家和城市之间的多维空间载体。介于国家和城市之间的区域范畴,实际上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若 干个相关的周边城市所组成。城市间经济关系就像黏结剂一样,联结区内城市形成区域内部循环,同时也联结区外城市形成区域外部循环。目前,中国己形成各具特 点特色、实力强大的三大区域经济区,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这些区域经济区有力地推动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产值己占全 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尤其是中央人民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CEPA协定,CEPA要达到的长远目标是促进内地市场全面对港澳地区开放,使港澳 地区与内地之间的生产要素可以最终实现完全自由流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从国外扩展到国内,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区域经济学,这无疑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复 兴与崛起。

区域经济合作形势发生的可喜变化,进一步刺激了亚洲经济发展。但同 欧盟“深度一体化”与北美自由贸易区“适度一体化”相比,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合作水平有待提高,合作领域有待拓宽, 机制有待改善。业己启动的区域经济合作多是实施特惠贸易安排(PTA)及以双边和多边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要形式,而且集中在东亚地区。迄今还 没有一个组织能起到维系整个亚洲大陆和海洋的纽带作用。亚洲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特有的复杂性决定了亚洲区域合作的特殊性和曲折性。尤其亚洲各国之间的 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依然很大;各国之间的边界领海争端尚未最终解决;分离主义、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的重新抬头;一些国家之间结成 军事同盟,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各国的政治现代化尚不成熟,国内民族整合还未真正完成,有时会导致社会冲突和动乱,等等。因此,亚洲区域合作将是平衡与协调 各国经济利益和政治意向的漫长过程,然而,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和平、稳定、合作、发展的新亚洲,则是亚洲各国应肩负起的历史责任。2005年4月温家宝总 理在亚洲合作对话第四次外长会议开幕式主旨讲话指出:“亚洲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没有整个亚洲的发展,真正的亚洲世纪就不 会到来”、“21世纪是亚洲大有作为的世纪”。

該文章出處:http://giantbird.sub.jp/kcsa/bbs-c/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346&sh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塵封等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